《妙法莲华经(梵文)》贝叶写本

来源:民族文化宫   作者:中国民族图书馆   2016-05-05

    曾收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的梵文《妙法莲华经》贝叶写本,系从尼泊尔传入,成书于公元1082年(宋朝元丰五年)3月17日,为尼泊尔那瓦尔廓特•塔库里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羯罗提婆时期。这是一部距今近千年的相当古老的写本,为尼伯尔普几卯乐(bhujimola)字体,全经共有137页,274面,每片贝叶约长54厘米,宽5厘米,每片大小相差无几,全经内容完整,首尾无缺,字体清秀,字迹清晰,书法工整,精美绝伦。

 

 

    《妙法莲华经(梵文)》贝叶写本,在中国民族图书馆收藏数十载(1960—1988),后归还西藏。为开发和保护这部学术价值极高的贝叶写本,上世纪80年代初,经我国梵文学者倡议,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批准,于1983年9月由中国民族图书馆整理,文物出版社印刷厂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同时向国内外发行。佛学专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之题写经名;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梵文学者季羡林先生作序。1983年9月27日民族文化宫等有关单位及各学术界知名人士为梵文《妙法莲华经》贝叶写本的正式出版举行了发行仪式。

 

季羡林先生的题词与引言

 

    它的问世为国内外学术界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美、英、日、德、印、蒙、尼等很多国家图书馆均已收藏。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妙法莲华经》以超一流的印刷技术获得了海内外佛学研究家的同声高度赞扬,为中华民族获得了荣誉,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之举”。
    1984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出访尼泊尔,把这部装帧豪华而庄重的稀世的珍本,梵文《妙法莲华经》贝叶写本影印本作为国礼,赠给比兰德拉国王,促进了中尼两国的文化交流。1985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梵文专家张保胜教授访问尼泊尔时,在其国家档案馆的玻璃窗内,看到了这部《妙法莲华经》贝叶写本的影印件。

 

国家主席李先念出访尼泊尔时把梵文《妙法莲华经》贝叶写本影印本作为国礼赠给比兰德拉国王

 

 

人民日报1984年3月22日报道:李主席向比兰德赠梵文珍本《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译。其旨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及日本日莲宗立说的主要依据,是集大乘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在佛教界享有盛誉,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在佛典中被誉为“大乘九宝之一”。“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
    贝叶写本又称贝叶经,它是用蒲葵、棕榈等树叶作为书写材料的经典,其中,pattra本是“树叶”的意思,古代译师为区别一般树叶,便采取音义混译的办法,将梵文pattra的第一个音节pa译为“贝”,后加该词的本意“叶”,构成汉译的“贝叶”。故后人将这种树叶写本习称“贝叶经”。
    唐代高僧玄奘跋涉万里,传奇般地赴天竺取回梵文经典520夹,657部,历时19年总共译出75部,1335经卷;为人较少知晓的宋代僧人“道圆自西域还,得贝叶经四十夹”。可见我国古代许多僧人为贝叶佛经的流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气温潮湿、白蚁猖獗、宗教兴替等种种原因,在贝叶佛经发源地的印度,这种古老的佛教经卷却十分罕见,因而保存下来的贝叶经更为珍贵,素有“世界之宝”的美称。
    《妙法莲华经》译本传入很多国家,颇具影响,特别是在日本,梵文学者提倡“法华经文化”,封《法华经》为“镇护国家的经典”,并当作国宝加以供奉,有的宗派还用它来命名。
    《妙法莲华经》有汉、藏、西夏、日、英等诸多译本,1924年河口慧海把它同梵本对照日译出版了《藏梵传译法华经》。19世纪以来,此经先后译成法文和英文,又有梵汉对照、改订梵本以及原文等的出版;其梵文写本也有40余种,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我国新疆、西藏等地。其中,在克什米尔和新疆发现的属于5至9世纪的写本,但这些写本数量极少且残缺不全,尼泊尔和西藏写本属于11至19世纪,其数量和完整程度略胜一筹;其汉译本3种,西晋竺法护译的10卷本,名叫《正法华经》;姚泰鸠摩罗什译的7卷本,名叫《妙法莲华经》,隋那崛多等改编的7卷本,名叫《添品妙法莲华经》。其中第二种译本内容齐全,文字通俗易懂,在三种译本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据《高僧传》所载,讲、诵该经的人数也是最多的;陈隋之际智顗依此经创立了天台宗。汉译本传入朝鲜、日本后,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妙法莲华经》不但文物价值连城,其学术价值也不可低估,几乎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1983年以刻罗版彩印该经影印本的问世之后,北大著名学者蒋忠新先生于1988年出版了他的拉丁转写本;另有科恩和南条文雄用梵文出版了《妙法莲华经》载于《佛教文库》第十卷。2006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三个贝叶《妙法莲华经》的拉丁转写本。
    总之,世界上众多的学者通过已经发现的贝叶写本进行研究来探索佛教学、语言学、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问题并做了大量的整理、校勘工作,写出了许多专著和论文。欧洲梵文学者在百余年前就对这部经典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印度和日本学者继之,有的出版译本、校勘本,有的逐章、逐句、逐字进行校勘对比研究。有的学者把写本甚多的梵文本和混合梵文本一一搜集齐全,然后集中各本精华加以校勘,最后形成一个精校本。鉴此,《妙法莲华经》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在其世界佛学界已成为研究热点。

 

 (文/史桂玲 图/先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