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班·吐鲁木给毛主席的信
收藏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库尔班•吐鲁木给毛泽东主席的信,是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农民库尔班•吐鲁木在新中国成立后专门给毛主席的一份感谢信。写于1954年12月9日,信纸长62厘米,宽33厘米,信是用察合台文书写。信的主要意思是:库尔班•吐鲁木老人自幼父母双亡,一直生长在地主的牛圈里,过了33年长工、佃农生活,饱受地主、富农的剥削压迫。土改时已经60多岁的他翻了身,分到了14亩土地和房子。他深知这些幸福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他带来的,每年秋收时节他都从自己亲手种的地里选出最好的葵花籽和葡萄干,希望能带给毛主席表达感激之情,并先后给毛主席寄去了七封信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维吾尔族大都使用察合台文,也称为老维吾尔文。察合台文是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操突厥语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它是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突厥民族语言的音素文字,因通行于察合台汗国而得名。这种文字采用了28个阿拉伯字母和其他一些辅助符号,并从波斯文中借用了4个字母。行文由右往左横写。字母分单写、词首、词中、词末4种形式。现存文献资料十分丰富,包括文史哲、政法、医药、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对研究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中国维吾尔族现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参照其它突厥语民族的文字改进而成的。1937年对察合台文进行改革,制定出以32个阿拉伯字母组成的字母表。遂使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言文趋于一致。1954年再次改革,制订了正字法。这套字母共有30个,其中4个圆唇元音由2个字母表示。1965年开始推行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有33个字母,其中元音字母8个,辅音字母25个。1976年开始正式使用,其后两种文字并用。
库尔班•吐鲁木老人给毛主席写感谢信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当家作主的农民的共同心愿。当时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苛重地租。1952年7月,新疆第二届党代会通过了在新疆地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在新疆农业区实行土改的决议》。至1952年底,全疆81个县、市都建立了县委、市委,大部分县辖区建立了区委,部分乡建立了支部。直到1952年冬,新疆地区才正式开始进行减租土改运动。新疆土地改革的冲锋号是从喀什、和田地区吹响的。到1953年底,新疆土改基本完成,它使新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全疆各族农民能和全国农民一道经过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走向大家富裕、人人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为新疆地区实现长治久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像库尔班大叔这样的各族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增强了民族团结,使亿万个库尔班大叔从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毛主席产生了感激和爱戴之情。
库尔班大叔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人,也一直流传至今。1952年底新疆土改开始,60多岁的库尔班第一次种上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库尔班望着丰收的粮仓,他知道多亏了毛主席,才有了耕地和粮食,他发自内心的产生了去看毛主席的念头,希望毛主席能尝尝他亲手栽种的丰收果实。1954年12月9日,库尔班给毛主席寄去了第一封感谢信表达了感激和思念之情。195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复了库尔班•吐鲁木的信,信的内容是:“你寄给毛主席的信收到了,兹寄去毛主席的照片1张,请你留作纪念。”收到回信更坚定了库尔班大叔去看望毛主席的想法。他决心骑毛驴到北京去看毛主席。乡亲们劝都劝不住,县里的干部亲自赶来告诉他于田县离北京太远了,骑毛驴根本走不到。他就到公路上拦汽车说要到北京见毛主席。用他的话说:“能让我亲眼见见毛主席,我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久,库尔班•吐鲁木渴望见毛主席的事传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领导那里。党委领导们到南疆时,专程看望了库尔班,鼓励他好好生产,有机会一定让他去北京。从此,库尔班生产更勤奋努力,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不久,这件事就传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那里,为了满足库尔班大叔的心愿,特批他随国庆观礼团乘飞机来到北京。1958年6月28日下午,库尔班同全国其他劳动模范一起,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达成了心愿。库尔班大叔亲手栽种和制作的葡萄干、葵花籽等礼物也被转交给了毛主席。这两件既普通又实在的礼品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保存至今仍完好,它见证了库尔班大叔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对党和人民政府,对毛主席的衷心感谢和深厚感情。
(文/热汉古丽 图/张丹波)